自古以来,天津沿海尽得渔盐之利,塘沽良港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,这儿渔业兴旺,渔家安泰,民俗朴厚,天然构成了一些特别的日子方式与风俗,皆为期盼夸姣吉祥的心思使然。
芸芸渔家在长时间的出产日子中俗信天后娘娘、碧霞元君、龙王等神祇,希冀波平万里,风调雨顺,鱼虾满舱。旧时,每年开春鱼汛一到,渔民在初次出海捕捉前要郑重地祭拜海神天后,一起向湛蓝的海水中撒粮撒米,意思是让这些供品喂饱鱼怪,不要损害行船作业的渔夫。首航大吉,敲锣打鼓放鞭炮,当天收成的榜首捕鱼俗称“头水鱼”,更需道贺、祭祈一番。比方,鲙鱼在渔民心中有着较高的位置,人们从头水鱼中选出上好的鲙鱼,煮半熟后放在船头敬奉海神,感谢神明护佑。
素日里,渔民们也常常来到东门外天后宫向娘娘还愿,献上精美的奉纳船(缩微的渔船模型),深表敬意。每年阴历三月二十三天后诞辰庆典之日正是渔业繁忙的时节,不少人会难以兼顾参加,所以北塘等地的渔民会挑选冬闲的时分在当地来“补日子”。例行的古刹活动之外,我们抬着特制的娘娘驾(上有缩微古刹与圣像),点亮篝火,燃起火把,巡游街巷,万民欢娱。
沿海的老辈渔民们还有在除夕夜“跑火把”的风俗。老老少少手持苇子火把,喊着号子,先到一些古刹转一遭,得以灵气后再到自家渔船前借福“祭船”祈吉,期望来年的日子火爆充足。红红的春联、字幅也要特别贴在船头、船尾、桅杆等处,词如“船头压浪”;“龙头生金角,虎口喷银牙”;“舵后生风”;“大将军气势汹汹,二将军开路先锋”等。
别的,渔民两船围网捕鱼时有传统的鸣锣惊鱼的风俗。渔网收拢之际敲锣的意图是使鱼群上浮,便于收成。这一风俗源于清代渔家的祭祈典礼,渔业丰盈,民众欢颜,尊古祭拜的一起鸣锣作响更平添了喜庆气氛,后来演化构成塘沽渔村热烈的劳作现象。
塘沽渔家在日常日子中还有一些忌讳。比方在船上忌说“翻”字,煮饭烙饼时不要说翻过饼来,而说划过来,吃鱼时也说划过来,并且考究吃全鱼,不能剩余鱼头。渔人发起只夹碗碟中自己眼前的饭菜,筷子伸出很长去够远端的吃食被视为“过河”,俗信是倒霉的事。再有,筷子切忌横在碗上,锅碗瓢盆不要扣着放,以为相似的行为是渔船停滞的标志。
现代日子前进,理念日新,许多风俗与忌讳逐渐消逝,但人们祈愿夸姣的心思薪火相传,夸姣的好日子经久不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