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《新闻晚报》报道,在本市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,原本有十几家民间私人博物馆,现如今却只剩下一家还在坚持稳定开业。“我年纪大了,也不知收藏的这些筷箸何去何从?”这家筷箸私人博物馆的馆主、已经84岁高龄的蓝翔老人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。有关的人说,上海的民间博物馆大多处于半停或关停的状态,只有转型,民间博物馆才有出路。
蓝翔老人的筷箸私人博物馆开在多伦路191号上。这是一间只有十平方米的小铺面,记者前往时,老人独自坐在屋子里看报。老人耳朵不好,看到有人跟他说话,慢悠悠地从抽屉里拿出助听器,热情相迎。
蓝翔老人是中国收藏筷箸第一人,收藏筷箸的历史可追溯到1978年。他收藏的第一双筷子是在吴淞乡下采风所得。当时,他偶然发现瓜棚下一老妪正在吃饭,手中一双旧筷又粗又长,如同毛笔。好奇之下,他以十双新筷换得这双筷子。原来,这是六十多年前老妪还是新娘子时,因不孕被婆婆带到灵隐寺求子而买的灵应寺特产天竺筷,为讨“筷子筷子快生贵子”的口彩。
如今,老人收藏的筷箸已30多年,藏有2000多双,另有筷笼100多个,筷枕、筷盒300多种,著有专著20余本。
蓝翔老人收藏的是文化、是历史,也是故事,“每双筷子背后都有一个故事。”老人说。
1994年,蓝翔在辽宁一个古玩市场一家店铺看到一双“双鱼戏珠”的象牙筷,欲购买,却被店员拒绝了,说要“卖给外国人赚外币”。蓝翔出示各种证件,表明自己是收藏,从当天下午2点一直央求到5点,店员依然不肯卖。最后只得联系该店老板。当天下午6点,蓝翔在一家宾馆内找到店老板,但老板也不同意出售。蓝翔依然不愿气馁,又联系了这家古玩市场的经理,巧的是经理认识蓝翔,看过他写的筷箸专著。最终,在经理的协调下,老人以800块钱将这双象牙筷买下。“这比原售价高出30%的价格,只因当时我身上没有外币。”蓝翔对记者说。
蓝翔老人的收藏事业虽有着极多辉煌故事,但当下的光景却也有点惨淡。记者在他的小铺面里看到,只有一半的货架摆放着各种筷箸,另一半则摆满了首饰挂件。老人说,由于资金紧张,他不得已将自己铺面的一半出租给其他商户。
多伦路管委会曾有过要在私人博物馆实行售票制度的想法,2元一张票,老人觉得这“不可能”:“这点钱对于经营这间博物馆来说是杯水车薪,可一旦收费,游客要求也就更多。我年纪大了,体力不行,应付不过来。”
老人和记者说,收藏筷箸这么多年,就没有生产筷子的厂家和自己联系过,也没得到过国内相关机构的认可。甚至在老人看来,中国至今都还没有一个研究、保护筷子的专门机构。
为了让筷箸文化发扬光大,老人四处奔波创办了“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”,号召大家在用筷子吃饭的同时,重视筷箸文化。“筷箸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,但现在一些孩子看到售卖的筷子上印刷的都是英文、日文,就认为筷箸是外国人发明的,这让我非常痛心。国际上也的确有国家在争论筷箸的发明地点,可几乎只有我在坚持筷箸由中国人发明的论断。我现在年纪很大了,真的很担心哪天“筷箸真变成外国人的发明!”老人说。
至于将来怎么样处理自己的收藏品,老人也没有拿定主意。“必然不会卖掉。另外,捐给其他博物馆的可能性也不大。博物馆展示的多是瓷器、青铜器等,几乎没空间展示筷箸。即使把这些筷箸捐赠给博物馆,也会因得不到重视而腐烂掉。”老人和记者说,他希望把筷箸申请为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,借助官方的力量,来保护、弘扬、传承筷箸文化。
在蓝翔老人铺面的旁边,本来还开着一家私人博物馆,收藏的是南京钟,馆主是刘国鼎。因为身体不好等多方面原因,这个私人钟表博物馆门面已较少开放。“原来这条路上有像章、南京钟、筷箸、奇石等十多家私人博物馆,但现在搬的搬,租的租,唯一还剩下稳定开放的,就是我这里了。”说到这里,蓝翔老人一声叹息。
民间博物馆到底该何去何从?昨日,记者正常采访了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,他和记者说,1984年,上海出现了全国最早的一家私人博物馆,叫王家钟表博物馆。历经近30年,上海的民间博物馆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经历了发展、辉煌和衰退三个阶段。
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民间博物馆的萌芽期,1990年以后到2001年,是民间博物馆的发展期,当时如雨后春笋,出现了很多民间博物馆。2001年到2005年,是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时期,是民间博物馆较为鼎盛的时候。当时,上海人的自身居住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,政府也给予了不少政策上的扶持。多伦路文化名人一条街上的民间博物馆,也就是在当时发展起来的。
但是2006年至今,便进入了生存的困难期。从鼎盛到衰退,是时代发展的大背景所致。“2006年以后,民间家庭博物馆无论是经济、规模还是宣传上都严重滞后。”吴少华说,这跟民间博物馆自身的原因也有关系,民间博物馆大多是靠藏家一己之力来收藏和保管。
这就产生了几个问题。首先是资产金额来源有限,博物馆的功能不完善。一个完整的博物馆应该具备教育、保管、展览、研究四大功能,私人博物馆大多只有保管的功能。在研究层面也相对薄弱,往往是藏家仅仅拥有这些藏品,而没有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这些藏品,研究它在历史上的作用,未来对我们有什么意义。当然,也有很多藏家对自己的藏品很有研究,蓝翔老人就是这里面之一。
其次,藏家本身年纪渐渐变大,会力不从心。另外则是一些硬件条件决定了私人博物馆逐渐走向衰退,藏品丰富、政府主管的博物馆更深入人心。“要看藏品,市民首先想到的是上海博物馆,很少会有人去私人博物馆。”
如今,上海的民间博物馆大多处于半停或关停的状态。吴少华说,能够接待游客的民间博物馆约有60家左右,其中有一定规模的约在30家左右,经营得非常好的也只有15家左右。这些经营成功的民间博物馆有一个共同点:在时代的变革中,主动寻找突破和转型。他们主动和一些旅游景点、企业经营相结合起来。
举例来说,做得比较好的是位于奉贤海湾旅游区的中国京剧服饰艺术馆,它设在旅游景区,可以和旅游经营挂钩。还有东方地质博物馆,因为有科教意义,每年也要接待几千名中小学生前去参观。
“本来,藏家在家里搞几个玻璃橱,在门口挂一块牌子,就可以称民间私人博物馆了。但现在首先从叫法上就要改变,直接叫民间博物馆。”吴少华说,历史的东西是需要大家一起来保护的,私人的力量太有限。一方面,政府要将民间博物馆的发展纳入议事日程。另一方面,一些社会机构、组织可以热情参加保护。在这方面,国外创办私人博物馆可以有所借鉴,如对于赞助企业实行税收优惠等政策重点是如何鼓励、带领企业扶持、接纳私人博物馆。
当浮层化现象严重时,我们遇到的挑战是,出的主意没有太大实操价值,从事实际操作的人…
恒大与拜仁这场比赛太有价值,展现了自己,也终于真刀真枪下看清了自己,更成为一把标尺…
人的生命本无意义,是学习和实践赋予了它意义。应该把学习作为人生的习惯和信仰。
幸福是什么?当你功成名就时,发现成功不会让你幸福,和人分享才会。当你赚到很多钱时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