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的,没听错,是单身,而且还是持有结婚证的单身,别怀疑,这话一点儿毛病没有哈哈。
这是一种新型的婚姻模式:夫妻二人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,但彼此的日常生活、财务情况等都互不干涉,关系上名存实亡,但却是符合法律的“挂名夫妻”。
结婚后可以交替去双方父母家过年、过节,而且孩子也是一个随父姓,一个随母姓。
我个人感觉这种婚姻模式其实还不错的,最起码看到了“公平”,也不用为了过年去谁家而吵闹。
干婚”更倾向于搭伙过日子的形式,虽然是合法夫妻,实际却没什么关系、感情可谈,更多的是出于维护某种平行而已。
很奇怪的是,这种婚姻模式大多出现在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,比如最先就是在流行起来的,现在似乎要蔓延全国了。
对于“干婚”模式,有的人觉得这种“悲哀”的婚姻没必要维持,也有的人觉得这恰恰是时代进步的一种体现。
我有一个远房表妹,本来准备今年五一结婚的,但因为一点儿小插曲结果闹掰了。
男方因为女方又要彩礼,还要房、车,这远超于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所能承担的经济压力。
而女方则觉得,自己结婚后要生娃、带娃、照顾一家老小,万一因为生育导致丢失工作,还要遭一家人嫌弃,过“手心朝上”的日子,个人需要承担的也不少……
男方不需要出各种的彩礼、车、房等,女方也不必为了所谓的传宗接代而生育,生不生娃自己说了算。
即便是有了孩子,也是AA制抚养,甚至为孩子,可以表面上营造“相亲相爱一家人”的温馨环境。
现代生活节奏加快,恨不得把一小时掰成八半去用,再加上职场竞争,这无疑压缩了情感培养时间。
很多年轻人不是不想结婚,而是没时间。还有一部分人通过相亲平台快速匹配条件相符的对象,马马虎虎结了婚,但缺乏深度情感的磨合
另外,工作流动性增强(如异地工作)也可能会引起婚后实际相处时间少,即便好不容易有一两天相聚的时间却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,这就导致关系日渐趋于形式化。
高房价、彩礼负担、育儿成本等现实压力迫使部分年轻人将婚姻视为“经济合作”。
尤其在物质条件较差的地区,双方家庭可能通过婚姻整合资源(如共同购房、分担债务),导致婚姻关系更偏向物质保障而非情感联结。
其次,在生活上的压力过大的情况下,人们的欲望(购买欲、恋爱欲等)往往会降低,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几年生育率下降、经济大环境不好了,也是所谓的“低欲望社会”。
当然,对那些仍然有结婚需求的年轻人来说,“干婚”模式无疑是一种最合适不过的方式了。
对于很多一二线发达城市或者比较开放的家庭来说,“干婚”模式还是非常容易被接受的。
但在很多传统家庭中,孩子一旦到了适婚年龄”,大龄未婚者常面临家庭催婚压力。
有些孩子为满足父母期望或避免社会舆论非议,便只能选择妥协进入“形式婚姻”。
这种为了“达成目标”式的相亲就催生了出了“干婚”这种缺乏情感互动的婚姻关系。
那么“干婚”到底好还是不好呢?大家能否接受这种新时代的婚姻模式呢?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。